中欧体育“舞”动分类新风尚,环保也能嗨翻天!5月14日,由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城管局、市体育局联合指导的第二届南京市垃圾分类志愿者广场舞大赛总决赛在莫愁湖畔火热举行。来自全市、由100多名垃圾分类志愿者组成的13支队伍齐聚一堂中欧体育,以创意编排、动感舞步和 “硬核科普”,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 “绿色狂欢”,生动展现全市12万名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活力风采。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比赛现场,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被赋予全新演绎。鼓楼区选拔的代表队队员身着四色“垃圾桶”造型服装,通过整齐划一的肢体语言模拟垃圾投放、分类运输等流程,将垃圾分类全链条搬上舞台;江宁区选拔的代表队选手们手持可回收物道具,伴随《最炫民族风》旋律跳出“变废为宝”的创意巧思;溧水区选拔的代表队则将垃圾分类口诀融入原创洗脑神曲,一句句魔性歌词引发全场观众齐声跟唱,让分类知识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中欧体育。
台上,各代表队不仅比拼舞技,更在服装、道具、音乐中巧妙融入分类知识,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动作和场景,都成为垃圾分类知识的“流动教科书”,现场观众直呼:“原来垃圾分类还能这么潮!”而在台下,代表队的每一位志愿者都将更多的时间奉献在垃圾分类的一线,或入户宣传指导中欧体育,或值守在垃圾收集点边督导居民正确垃圾分类,或走进公园广场动员更多的市民参与垃圾分类……龙young舞蹈队成员中欧体育、垃圾分类志愿者王梓萱告诉记者,目前她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周末闲暇之余,她就和其他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学校、在社区以及沿线商家,指导垃圾分类,让数以万计的快递盒重获新生,让正确分类的餐厨垃圾实现收、运、处一体化。
本次大赛既是才艺展示的舞台,更是环保理念传播的“接力赛”。参赛队员中,既有深耕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的“银发志愿者”,也有热衷公益的青年大学生,他们脱下日常志愿服务的“志愿蓝”马甲,换上亮眼的舞台装,用充满活力的舞姿传递“垃圾分类,人人可为”的理念。赛场外的互动体验区同样热度不减。垃圾分类志愿者招募摊位前,过往市民纷纷驻足咨询,现场积极登记加入;“分类投壶”“垃圾套圈”等趣味游戏区围满男女老少,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分类知识、提升分类准确率。
“让环保知识‘跳’进社区、‘舞’入人心,是举办大赛的重要初衷。”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通过形式创新,将垃圾分类宣传从传统说教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体验,推动“家家分类、人人行动”成为城市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规模已扩至12万人,他们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日常习惯。
随着颁奖音乐响起,这场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性的“最潮环保行为艺术”圆满落幕,但垃圾分类的绿色浪潮仍在延续。“今天在舞台上展现了志愿者的风采,明天更要在生活中做好分类示范。”参赛选手们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从舞台到生活,从志愿红到生态绿,这场别开生面的广场舞大赛,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环保的深度融合,更是南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随着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垃圾分类行列,“随手分类”的文明习惯正逐步成为城市最美风景,必将为绘就“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绿色画卷注入澎湃动力。
传统的垃圾分类宣传多以发放手册、张贴标语为主,形式单一,效果有限。南京将垃圾分类与广场舞结合,通过四色“垃圾桶”服装、可回收道具、原创洗脑神曲等创意,把分类口诀、投放流程等知识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形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打破了公众对环保宣传的刻板印象,更让分类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创新表达的背后,是志愿服务与全民参与的深度融合。大赛既是舞台,也是动员令。从银发志愿者到青年学生,参赛者用舞姿传递“人人可为”的理念;场外的互动游戏和志愿者招募,则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门槛,让市民在娱乐中学习、在体验中行动。这种“艺术+公益”的模式,既放大了志愿服务的感染力,也推动了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
这种创新实践启示着:公共政策的推广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垃圾分类关乎生态文明,但其长效推进不能仅靠制度约束,更需激发公众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广场舞大赛,还是“垃圾投壶”游戏,本质都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环保理念可感、可触、可参与。当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随手分类”才能真正成为习惯。
从舞台到生活,从志愿红到生态绿中欧体育,创新表达让垃圾分类“活”了起来。期待更多环保宣传解锁新姿势,让绿色风尚在创意中蓬勃生长。